[摘要]〖HT4"K〗文章引用史书及各类民族文化书籍介绍了嘉绒锅庄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老艺术家们从中吸取的艺术营养,从而表达了一个在四川从事舞蹈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老舞蹈工作者对这一古老民间舞蹈的热爱!

关健词:古老 民间舞蹈 嘉绒锅庄        阿坝州文化局、马尔康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联合召开四川藏族古老的民间舞蹈“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理论研讨会,作为在四川从事舞蹈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老舞蹈工作者,我真是无比的高兴和激动。如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藏族舞蹈责任编辑、四川省歌舞剧院著名舞蹈编导曲萌生老师还在世的话,他更会为其从事了一生的藏族舞蹈编创、研究感到欣慰。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中,对四川藏族古老的民间舞蹈—嘉绒锅庄,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四川藏族人民文化悠久,勤劳智慧。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其民族群体组合复杂,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民族文化体。四川藏族聚居地区历史上为民族迁徙走廊。史学界以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古老先民在这一地区活动。从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和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所发现的石器形制和陶器质地、风格来看,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极为相似。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西北氐羌先民就已逐渐向川西地区迁徙。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公元前384年,居住在我国河湟一带的部分羌人曾大规模向西迁徙。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与当地原有的部落逐渐融洽。至战国、秦汉之际,进入了史称“六夷七羌九氐”的部落时代。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初,四川藏区已形成一些较大的部落联盟。在今大、小金川及邻近地区有“西山八国”,甘孜州西部和西藏的昌都都是较强大的“附国”。附国人“好歌舞,鼓簧,吹长笛”(《隋书·附国传》)。此外,川西北高原和卢霍、丹巴、巴塘一带有“白兰羌”,色达草原上还有“鄂羌”与部分“党项羌”(《宋史·吐蕃传》)。

公元七世纪,吐蕃逐渐兼并了青藏高原北部的苏毗、羊同、白兰诸羌、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附国;征服了吐谷浑和川青边界的党项诸强。至此,四川藏区即为吐蕃属地,川西北氐羌诸部落开始解体,民族文化进入演变时期。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元朝在四川藏区建立土司制度。历代统治者极力推崇藏传佛教,部落传统文化与吐蕃文化开始融合,形成了统一的藏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但在主体文化的覆盖下,不同地区和不同部族的传统文化,仍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构成了四川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川藏族的语言皆属藏语系藏缅语族,其主要为“康巴”、“安多”、“嘉绒”三大语区。四川藏族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中有“格鲁”(黄教)、“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白教)诸教派。较古老的“苯波”(黑教)现已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也保存着部分寺庙。信教群众每年依各寺庙不同的时间参加庙会,遇婚、丧、嫁、娶皆请喇嘛上门念经,平常则以转“经塔”绕“动柯”(转经筒)以示对佛的虔诚。有的地区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反映出原始文化的遗风。

四川藏区平均海拔为三千公尺以上,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寒草地,南部是横断山脉,森林密布,牧草丰饶,山峦起伏,河流交错,有许多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四川藏区人民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长期陶冶中形成了一种豪放刚毅、热情乐观的民族性格,也磨练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川藏族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婚丧嫁娶,还是驱邪打鬼、求神还愿、生产劳动,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强团结、倾诉心愿、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主要的舞蹈种类有“卓”、“谐”、“雅卓”、“热巴”和宗教舞蹈“羌姆”。

“达尔嘎”是四川藏族嘉绒方言对“卓”的称呼,即“吉祥的娱乐”之意,俗称“嘉绒锅庄”。主要流行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的米亚罗和五屯、黑水的芦花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巴底一带。其中马尔康境内原党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四个土司管辖区的嘉绒锅庄又统称“四土锅庄”,因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素有“西藏的踢踏、巴塘的弦子、四土的锅庄”之称。

《四川文化艺术志》(舞蹈篇)中记载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舞蹈家、北京舞院教授彭松老师亲随戴爱莲先生深入阿坝各地,创编了《嘉绒酒会》等舞蹈,于1946年3月10日至4月7日在成都中央公园民众体育馆(现人民公园),公演了九天十一场。后又在重庆沙坪坝文化区演出月余,场场爆满,轰动了陪都。当时的《新民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对边疆舞蹈演出的报道评价成了各大报纸的新闻中心,为民族舞蹈首次登上舞台而欢呼,肯定了新舞蹈运动向民族民间学习的走向。在战时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健康活泼、富有生气的舞蹈很快被学生、知识分子接受,广为流传,掀起了一个新舞蹈运动的高潮。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全国首届专业音乐舞蹈会演,四川代表团就带去了由四川省歌舞团(现在的四川省歌舞剧院)刘文源老师深入阿坝,学习“嘉绒锅庄”后创编的男子群舞《山区锅庄》。那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如山鹰般矫健的舞姿,首次登上首都舞台,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同行的赞誉。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上,对“嘉绒锅庄”(达尔嘎)作了专门的介绍:达尔嘎按内容和形式分为“达尔嘎底”和“达尔嘎仁”两种,即“大锅庄”和“小锅庄”。达尔嘎底属礼仪性的舞蹈。过去,凡重大节日、婚丧嫁娶、迎宾送客等,土司头人都要在官寨内组织跳达尔嘎底。建国后,此舞在嘉绒地区广泛流行,成为当地藏族在重大活动仪式上喜闻乐见的舞蹈。舞时,人数不限,男前女后,按辈分而立。连臂或徒手围圈,先由有资望的长者致颂词,继由领舞者手持串铃,排头率队沿逆时针方向行进,先歌后舞。先跳庆贺喜庆的舞蹈,然后跳颂扬统治者或赞扬官寨的舞蹈,最后,跳吉祥如意的舞蹈,形成高潮后结束。整个舞蹈给人以沉稳、缓慢、端庄、典雅之感。

“达尔嘎仁”是嘉绒地区藏民自娱性的舞蹈。旧时,藏民多用此舞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消除沉重的劳动和精神压迫所带来的疲劳和痛苦。建国后,由于此舞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即兴性和自娱性很强,更能表达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因此倍受群众喜爱。它的歌词多以歌颂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和家乡风光为主。达尔嘎仁表现形式与达尔嘎底基本相同。舞蹈活泼洒脱,欢快优美。前俯动作少,动作幅度大。基本步伐因不受固定限制。可朝正反方向进行和做对称的动作。但在嘉绒藏族的冲部,文化交流很普遍,形成了达尔嘎仁舞蹈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现象。

“嘉绒锅庄”(达尔嘎)虽然分为达尔嘎底和达尔嘎仁。但舞蹈的基本动律一致,都具有上身前俯,以身体的轴向转动,同边和顺摆动律。腿部动作主要以跨部的开阖带动腿的外拐内端和内外跺脚等动作的多种变化。

 嘉绒锅庄历史悠久,是在古代土著文化的基础上,经“氐羌文化”与“吐蕃文化”的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古老舞种。因此,它既有藏族舞蹈“顺、开、颤、左”的共同特征,又融合发展了氐羌民族舞蹈的“含、关、右”等特点。“含”(指上身的前倾或含胸)、“关”(指胯部的盖关动作)、“右”(指舞蹈队形沿逆时针方向行进,以及右脚起步、右脚结束)。这些特点,在其它藏族地区的舞蹈中,极为少见。

 嘉绒锅庄无乐器伴奏,舞随歌起,以歌伴舞。歌曲旋律随舞蹈的庄重而严谨,韵律随舞蹈的情绪有起有落。嘉绒锅庄的歌曲旋律流畅。脍炙人口。节奏有张有弛,有松有紧。节奏的变化,丰富了舞蹈的动律,变化着的舞蹈动律反过来又丰富着音乐的节奏,在速度由慢而快的激励下,舞步加快,音乐节奏随之加速,最后则猛歌劲舞,舞蹈在男女高喊“喂”或“哦哦”的吼声中结束。

1988年的“全国藏族舞蹈学术研讨会”,就是选在四川藏族古老的民间舞蹈,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召开的。全国五大藏区和各省的代表齐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马尔康。陶醉于雪山、草地、河流、牧场,尤其是那神秘的湖泊、壮丽的寺庙和那隆重热烈的嘉绒锅庄。代表们都情不自禁的为古朴、端庄、矫健、豪放的嘉绒锅庄,为藏羌民族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而痴迷。

 我爱阿坝!爱四川藏族古老的民间舞蹈——嘉绒锅庄!更为阿坝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伟大征程而创造的辉煌激动。愿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更加美丽、文明、繁荣、富强!愿“嘉绒锅庄”这一古老、独特的四川藏族民间舞蹈,更加灿烂、辉煌!

〖HTH〗[作者简介]〖HT4”K〗吕波,现供职于四川省舞蹈研究所,研究员。〖HJ〗〖FL)〗〖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