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绒地区五屯与四土锅庄的差异

嘉绒,因嘉摩绒墨尔多神山而得名。嘉绒地区,泛指神山四方沿数百里的地方,即“墨尔多神山周围的农区”。

嘉绒藏族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流域和大渡河沿岸,在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的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也有分布。它处于四川的两大藏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州之间,同时也位于两个藏语区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的过渡地带。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生存着为数不少的嘉绒藏族。由于人们居住较为集中,其娱乐方式自然成了群体性。在早,人们总爱围着家中的锅庄舞蹈,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围着锅庄跳舞的这种形式称为了“跳锅庄”。“锅庄”是嘉绒藏族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漫长的岁月里,嘉绒地区的藏族人民用歌声驱除疲劳,用舞蹈展示欢乐。无论是部落或家族商议大事还是欢迎客人、祭祀祈福、送亲人出征、或是庆胜利、祝丰收、或是结亲、生子等,大家都要在草坪上、旷坝里或家中相聚,轮番喝酒,或歌或舞,抒发各自的感情,显示团结的力量。

在跳锅庄时,一般男子在前、女子在后,并由一德高望重且舞艺较高的长者领舞。领舞者手握串铃,根据串铃的节奏翩翩起舞,其他的人也跟着起舞。舞蹈开始时,节奏比较缓慢,当跳到一定程度之时,节奏逐渐加快,当舞蹈达到高潮之时,则节奏也增至最快,其气氛也热烈而欢快。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嘉绒锅庄的种类有五屯、四土、马奈锅庄等,笔者就五屯与四土锅庄的差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何谓“五屯”、“四土”?

所谓“五屯”,指的是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杂谷脑以下、通化以上的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治屯。所谓“四土”指的是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境内的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土司管辖的地方。

二、五屯与四土锅庄的相同之处

在1935年以前,五屯与四土同属理番县管辖,两地的人民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及共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其舞蹈的动作与旋律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其歌曲的旋律,有的舒缓而优美、有的明快而活泼、有的深沉而庄严;其舞蹈动律的特点是:同手同足、俯身、颤膝、摆手、踏脚、转体、下蹲、身子前倾、扭腰、腰往后拉、双手交叉在胸前挽圈、双手半握拳绕至耳旁、双手左上扬或右上扬、右手在上、右手在下打开或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打开等。在四土一带,人们在看花节时都要在草片上跳舞,舞至高兴时,就要跳藏族的蹦子,蹦子打完后坦胸,然后单腿蹲地、身子往后拉。

三、五屯与四土锅庄的差异

1、所处具体地域的差异

五屯一带与汉族的高山地区接近且与羌区相连,民族间杂居与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四土一带周围皆是嘉绒藏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与通婚现象,基本不存在。

2、对外来文化吸收的差异

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以前,现理县境内的五屯一带与马尔康县境内的四土地区一样,实行的是土司管辖制。乾隆17年后,杂谷土司苍旺因谋反罪被诛,于是,清政府废除杂谷土司,在其地改设五屯。随着“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土官,改清朝委官)政策的顺利推行,五屯一带的藏族,吸收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再加此地与羌区相连,不可避免的要吸收一些羌族文化。而四土一带在建国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土司管理制,外来文化进入的机会就较小。

3、舞蹈内容的差异:

四土的锅庄,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两大类,藏语称“达尔尕底”和“达尔尕让”。

(1)大锅庄

大锅庄的场面较大,其形式庄重、严肃,曲调深沉、宏亮。其内容多为歌颂宗教与神、歌颂土司、头人和英雄人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反映劳动者的爱情生活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大锅庄的步伐刚健而有力,节奏先慢而后快,脚上动作的变化较大。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都显得高亢舒展、粗犷而豪放。

(2)小锅庄

小锅庄的场面较小,其舞蹈的动律欢快、跳跃而活泼。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内容多为歌颂爱情、赞美家乡、欢庆丰收、歌颂自已的劳动生活。除了原地围圈的舞蹈外,还有男、女分别列队、男问、女答、女问、男答、对歌、对舞的形式,并且跳得好的女性也可以领舞。

五屯的锅庄,分为喜事锅庄和憾事锅庄两大类。在喜事锅庄中,又分为礼仪性锅庄、自娱性锅庄、儿童锅庄和接亲锅庄四大类。按五屯风俗,接亲锅庄只能在嫁女时才跳,而丧事锅庄则只能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死了后才跳。在四土地区,则没有这些风俗。

(1)喜事锅庄

礼仪性锅庄,藏语称“嘉展尔尕”。可视为所有锅庄的序幕,是大型的锅庄晚会必用的。其舞蹈动作庄重、威严而有力,音乐节拍缓慢、悠长、委婉,歌词内容多为赞美家乡的山川、房寨的壮丽、头人及英雄的功德、生活的幸福等,其中也有对吉祥的祈祷及对长辈的尊敬。

自娱性锅庄,藏语称“斯郎瓦尔尕”。它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一种锅庄。除不能出现在忧事锅庄的场合外,可以出现在任何晚会场合中的礼仪性锅庄后面。其曲风欢快、节拍跳跃,且有许多摹拟生活如:擀面、切面、包馍馍、吊毛线的动作、摹拟动物如:鹰的飞扑、蹦跳等动作。跳这种舞时,老年人一般都自动退出,让年轻人去自由歌舞。

儿童锅庄,藏语称“阿几尔尕”。其节奏欢快、活泼、跳跃。表演形式与礼仪性、自娱性两锅庄基本相同,但在风格、特点上又有一定的差别。其舞蹈中,模拟生活的动作较多,如:洗衣、踩水等。通过这些动作,形成了全舞轻盈、活泼、欢快的风格及曲膝、俯身、同体旋转、左手左脚同方向的动律。

接亲锅庄,藏语称“纳依来说尕”。是嫁女是锅庄舞的开头部分。整个舞蹈充满喜庆和热烈的场面。其表演形式为:以女方男、女青年人为主,男、女各站一排,男方派来接新的人站在中央,面向烈火熊熊的火塘。女方男、女青年放开手、脚原地跳,随后双手握拳向接亲者步步紧逼,将其挤至火塘边烧烤,以后则由女方的姑娘出面,拌男方接亲人(主要是男青年)的柴花子(将人抛起来,摔在柴块上)。摔的时候并非真摔,只是象征性的将被抛之人抬着挨一下柴块,以此显示女方的力量,表现自古传下的女方重于男方的风俗。

(2)祭祀性锅庄

祭祀性锅庄,藏语称“麻尼尔尕”,是丧事活动中六十岁以上老人举行葬礼时跳的锅庄。其唱词内容源于藏经,带有强烈的宗教性。

4、服饰的差异

(1)五屯一带的服饰:女头搭绣有各种彩色图案、对折而成的黑布帕;头拴黑色罩线;上戴“塔斯滚儿”(直径约3公分、长约30公分、内装棉花或头发、外缝红布、红布上缀珊瑚);“塔斯滚儿”中(正是头顶)有一镶珊瑚珠的银头饰(藏语称“八十勒十扎”);耳戴银制“须须耳环”(耳环上吊有银须,须为3、5、10根、长4—5公分、头为菱形);上身的最外层穿斜扣、缎面或绸面、黑或红、紫、天兰、青布为底、黑花边或黄、绿花边的领褂子;内穿白、天兰、花色的内衣;外穿黑或红、紫、天兰色的“四叉滚”(从后领到慢肩、从前领到腰间都有外为金红花边、内为黑底绣花边,腰上开叉处各有一根一宽、一窄的花边,开叉处花边为圆头)或“剪刀叉”(开叉处花边为尖形)、“满镶滚”(花边一直滚到衣服的脚边),外衣衣服的一双袖口也滚有花边;腰拴自织的花带子;上拴天兰、或黑色、左、右两边扎有花的围腰;下身穿黑布裤子(裤子的脚边也有花边);脚穿红花绿叶为主的绣花鞋;双手腕上戴有金或银、玉镯;左手无名指上戴有金或银制、镶嵌有玛瑙或钻石珠的戒指;胸佩银制“嘎乌”;上衣第一颗纽扣处挂有长至腰间的银制针线盒(另有牙签、挖耳子、夹镊子等);腰间挂一银制、长至膝处的针夹。

男头包黑布帕;内穿白布衬衫;外穿黑布长衫;腰拴棉织紫红色要带;下身穿白搭中黑色宽脚口短裤;膝下至脚踝处打黑或白布或毪子绑腿(内裹毛毡);脚穿黑底皮鞋;左腰掉包银火镰及镶银吊刀。

2、四土一带的服饰:女头搭花帕(与五屯的相近,略比其稍快、稍长);头拴天兰色罩线;耳戴金或银制成、镶嵌珊瑚珠的大耳环;用松耳石珠、珊瑚珠、玛瑙珠、九眼珠串成的项链;上身外罩镶有各色彩边、用绸缎做成的藏式领褂;内衣为白绸镶边、配有银、铜扣子的藏式衬衫、外衣为黑或青布制成的长衫(长衫的右领为大翻领,其颜色与长衫有异、袖口分别为绿花边和红花边、长衫左方的开叉处,两边分别有宽约1公分的红、绿、黄、黄、绿、红的布条、长衫的脚边为红边或两角的颜色与长衫相异)或下穿一条用各色绸缎相间做成的百褶裙;腰间拴一条用各色彩线织成、上面镶嵌用银子做成的双龙、银花、再嵌上珊瑚珠、松耳珠的银腰带;腰带下拴一条用青或黑布或彩缎制成的花围腰、或用彩椴做成、围在腰后的三角腰帕;下穿长筒、红皮腰帮的藏靴;齐双膝部各拴一条用彩线编织的花带(俗称“藏靴鞋带”);双手臂上戴有一至二个象牙圈或刻有龙、凤图图的银圈;左手无名指上戴一金或银制、镶嵌玛瑙或钻石的戒指;胸配银制“嘎乌”。

男头戴呢礼帽;上身内穿花氇领边、白或粉布衬衫;外衣为水獭皮领边、袖口、脚边的黑布长衣;腰拴大红腰带;下身穿杂色布裤;脚穿红皮腰帮藏靴;靴口扎红、黄色靴带、裤脚扎进靴口,使人显得分外精神;左腰掉镶银吊刀。

5、锅庄旋律与动律的差异:

五屯与四土,由于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锅庄的旋律与动律上也存在差别:四土锅庄的不同,表现在音乐旋律的特殊风味上。《卡呀容比》舞曲就出现了较多的4、7音,并以3开始,以3结束,给人以十分奇特的感受。在音乐结构上,较多使用七声音阶并有多变化音,比如用4=、7、7-,其次为5、3、3-等。这些特征,使人感觉有“西域”音乐的味道。其它的锅庄舞曲中,也有不少的“发、“西”及“升发”、“升西”两个音,使得整个旋律优美而婉转;封建农奴社会,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等级观念相当严重,达官显贵在公共场合出现,老百姓都要弯腰弓身相迎,不能目视,只能唯唯诺诺、毕恭必敬,久而久之,这种形体动作被带入锅庄动律之中,加之大型集会都有土司头人参加,因而有上身前俯、弯腰、双腿微曲、出现前靠后蹲、双手胸前摊掌、男、女舞姿端庄、动作缓慢、含蓄典雅。大锅庄中“咪”、“拉”两个音的大量运用,也充分显示了其庄重、威严而有力,音乐节奏缓慢而委婉的特点。而在五屯的锅庄中,除“礼仪性”锅庄外,其它几种锅庄,其旋律都显得轻快而活泼。五屯一带,多是深山峡谷,这一带的藏民,常年生活于山地,其舞风相应比四土一带细腻一些,舞蹈动作中,下蹲、转体的动律较多,手上动作少而小,且有大量的弓腰下背动作,强调个人动作的起伏、变幻。而四土一带,因所处的具体地域与草地接近,其舞风相对与五屯一带,就显得更粗犷、豪放一些,其大锅庄的节奏先慢后快,步伐刚劲有力,脚上动作的变化较大,特别是大锅庄,开跳后,整个队列的波动很大。其小锅庄的舞蹈动律就显得欢快、跳跃、活泼。

嘉绒地区五屯与四土的锅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比较大的差别,由于笔者所具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有限,所以不能深入地挖掘和探讨。这还有待于自己今后不断的努力。文中不正确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

参考书目:德吉卓嘎《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四川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卷属理县资料卷


作者姓名:杨碧嫦(女、藏族)

通联:四川省阿坝州文化馆

邮编:624000

电话:2827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