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农耕劳作歌


文化遗产名称: 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 阿坝
申报地区及单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嘉绒文化研究协会
保护单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嘉绒文化研究协会


《背子歌》之背肥料

春耕播种


春耕播种

       嘉绒农耕劳动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一种藏族民间歌曲。主要流传在阿坝州的马尔康、小金、金川、黑水、理县,甘孜州的丹巴县和雅安市宝兴县的尧绩乡。产生于漫长的农耕时代,有其鲜明的农耕文化特性。嘉绒藏区历史上经历了较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生产活动中,广大农奴要用毕生中的大半时间为土司、头人服劳役,其主要方式是群体劳动耕作。千百年来反复从事这一简单而又枯燥的劳动,为鼓舞情绪,协调动作,农耕劳动歌在劳作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解放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实行大集体劳动,是农耕劳动歌最兴盛的时期,随处都可以看到充满歌声的劳动场面,构成了嘉绒农区的一道景观。在从事农耕活动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劳动歌。《耕地歌》:耕者扶犁,边耕耘边高歌吆喝;《打土巴(块)歌》:指打土块平整土地,男女一字排开,人分两部份,边打边对唱;《背子歌》(背肥料、背柴禾等):在背运行进中,分前后两部份边行进、边对唱;《薅草歌》:薅草一般由妇女从事,多以齐唱方式;《收割歌》:收割青稞、麦子,多由妇女从事,边收割边对唱;《打麦歌》:分男女面对排列,用梿架边打麦边对唱。每个劳动歌都有3-6种不同的典调和唱词,曲调短小优美,节奏感强,唱词取材广泛,单纯而原始。嘉绒藏区地域宽广,不同地区在曲调特别在唱词上有较大的差异。

                                                                                                     收割小麦
      农耕劳动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直接反映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精神面貌,大多表现劳动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曲调短小优美、节奏感强、唱词朴实。农耕劳动歌以农耕经济为背景而产生和传唱下来,保留了大量古代农耕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嘉绒藏区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社会人文学特别是藏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