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马尔康,云绕青黛,人勤春早。在木尔宗乡斯米村海拔3000米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里,蔬菜种植大户邵建康组织村民们种下了200多亩种都青莴笋苗。


“100多名村民在这里边打工边学技术,除去每亩地700的流转金,人均年务工收入在3000元左右。今年7月,我们要把高原无公害的莴笋卖到成都人的餐桌,给马尔康打造一张特色农产品新名片。一脸晒得黝黑的邵健康信心满满。

此时,数十公里外的马尔康松岗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内,机器轰鸣。由浙江嵊州、四川崇州投资共建的这个园区,将是马尔康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它将成为我们县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马尔康市委副书记、市长窦孝解说,加紧建设的一期3500平米标准厂房今年9月将建成投用。 

变化,憧憬,马尔康这片红色土地未来更可期。马尔康,是阿坝州州府所在地,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缺粮时,阿坝州各族人民向红军提供了超过1000万公斤粮食,有力支持了长征,映亮了前进道路。


 

2016年,按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马尔康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围绕脱贫和巩固提升任务,以“绣花功夫”决战决胜脱贫奔康,努力让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

2017年,马尔康市率先在阿坝州实现了脱贫摘帽!

胜利的喜悦没有让马尔康人沉醉在功劳薄上。2018年以来,马尔康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起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千日会战,决胜2020   

“脱贫摘帽只是我们奔康路上的第一站,让全市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要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在誓师大会上发出出征最强音。

13个脱贫攻坚推进组、5个保障组,全市2000余名干部继续奋战在基层一线,擂鼓冲锋换新天,不灭穷根终不还!

两年来,千军奋战激发惊人能量,这一片高原峡谷、碧水青山正在焕发新颜……

产业发展一直是高原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集体经济和加工经济,脱贫摘帽后的马尔康陆续制定下发《产业扶贫政策》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率先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六有”标准,根据全市105个村选定的项目情况,给予每个村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产业资金扶持。全市820户贫困户领到市财政人均35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

产业资金的牵引起到“四两拔动千斤”的效果。全市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旅游等产业项目1227个。沙尔宗镇的哈休面粉、梭磨乡的大白菜、脚木足乡的青脆李、党坝乡的牦牛养殖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星罗棋布在马尔康高山峡谷。


两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养殖生猪1.2万头,引进示范种植青脆李950亩、油菜2000亩,红皮土豆4600亩。

工业正在引领一三产业提速高质发展。雪源、雪松、成合等龙头企业正在实施技改扩能项目,牦牛肉、蜂蜜加工生产线已调试并投入使用。投资6000万的松岗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园一期工程也正在快马加鞭的建设,第一批4家企业将于今年9月正式入驻,100多名当地群众将成为产业工人。“工业园区+公司+农户”的农产品加工链条正在搭建。


合作社供销联营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两年来带动收购牲畜952头、蜂蜜400公斤,惠及873户农牧民。产品销路不再是难题。

日部乡是离马尔康市区最远的乡镇。在色江村合作社办公室,驻村干部何鑫和村民在网上直播带货,推介当地特产红皮土豆。经过两年的发展,当地10个村集体合作社分别发展高原油菜、红皮土豆、牦牛养殖、梅花鹿养殖、野生菌等特色产业,通过线上线下灵活销售,2019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52元。

在城市核心区占地3200平米的电商产业园己吸纳近10家电商团队入驻。电子商务示范点遍布各个乡镇。西索良品、慈愿藏香、兴农等本土企业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和自媒体平台引流发展,开辟了新的商机。


截至目前,全市105个村实施农村集体经济项目169个,每个村均形成1-2个集体产业,2019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9.95万元,主要涉及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现在,每个村都有当家产业实现全覆盖,有能力的农户都有稳定增收项目,既实现产业增收,又确保贫困对象稳定脱贫。”马尔康市农牧局局长朱学军说。

就业短板得到有效补强。在马尔康市就业局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整电脑表格,全市999户,3659名农村劳动力实名动态数据库映入眼帘,他们的用工诉求一目了然。

据马尔康市就业局局长张玉萍介绍,两年来,马尔康市就业局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战机,与兄弟对口城市合作,以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为主要工作措施,每季度开展1次招聘会,开展各类培训7712人次,向浙江、成都、崇州等地劳务输出972人次,让越来越多藏族年青人走出大山。


与此同时,为切实帮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实现就业,马尔康市创新生态扶贫就业路径,开发护林、护草、护河岗位1008个,按照一户一人一岗的原则,通过个人书面申请,经村、乡、市层级审查把关,安排8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名有特殊困难的农牧民就业。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每个有劳动者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张玉萍说。

毛木初村,是马尔康全域旅游建设重点村。

走进毛木初,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坐落在青山环抱中,农家乐、茶吧、文化体验馆开门笑迎八方来客,小溪穿过村庄,让旅游小村更显得气韵生动。

 

今年五一黄金周,毛木初的“颜值”受到成都游客一致好评。

村支部书记马永莲笑呵呵地解释说:“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干了三件事,一是搞厕所革命,我们动员群众改厕16座,成都客人体验感觉更清爽方便;二是打通了经脉,建设的污水主管网和垃圾房,彻底解决了村内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的问题;三是环保养土猪。村里投资80万元,集中建设生猪养殖“集中区”,设42个养殖房,由村民带猪入驻、分区养殖,同步还上马了环保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以后成都客人来吃土猪肉随便点。”

近年来,马尔康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制定了《马尔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马尔康市2019年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及村容村貌提升目标和任务,将美化、亮化、清网、换牌等十大行动工作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令人欢颜。截至目前,全市已集中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70吨、村内水塘14口、村内沟渠453公里、村内淤泥103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99吨、残垣断壁72处。2019年,全市 “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完成改厕828座。

乡村振兴提升的不仅仅是村里的“颜值”,还让马尔康的旅游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著名作家阿来笔下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闻名世界的4A级旅游景区。近几年,与景区一路之隔的西索村逐步实现整村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吃上了旅游饭。每年78月,全村农家乐300多个房间全部爆满。截至目前,西索村己发展农家乐42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628人,平均每户收入达1.4万元,最高农户全年收入12.8万元。

2019年,松岗镇柯盘天街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由松岗土司官寨遗址、柯盘天街、莫斯都岩画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等组成。


在景区大门口的直波村借旅游“东风”,摸索出符合村情、民情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该村以“支部+合作社+农户”为主线,结合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自驾游营地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村委会从2017年开始出租自驾游营地,每年收回租金11.6万元。村民在村里办起了藏式农家乐和茶馆,村委会还在自驾游基地设置了农副产品经销点。去年旅游黄金周,村民们家里生产的阿坝中蜂蜜、土鸡蛋、藏香猪肉被游客一抢而空。”

据马尔康市文体旅局统计,2019年,马尔康市共接待游客11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030.35万元。

加快实施基础扶贫行动,全方位补齐发展短板,是马尔康脱贫奔康一个重要的抓手。

2019年年初,马尔康市实施交通大会战,投资9955.96万元,实施交通项目99个,投资和工程量创历史之最。盘点工程清单,20条通村路、50条村内道路、30座桥梁,101.3公里新()建乡村和组户道路,让马尔康乡村路网血脉更畅通。


面对七个乡镇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马尔康精准实施国道317还建公路、省道220日部至热足段公路新()建等重大项目,让数千名群众出行不再灰头土脸,让他们的土特产品能第一时间畅通无阻地运往全国各地。

农村饮水难也成为过去时。近年来,马尔康市投资1210.3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30个,让全市群众都用上了安全饮用水。

瞩目的双江口和金川水电站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龙头滩、呷博等水电站即将竣工投产。松岗500KV输变电电网和白湾110KV输变电线路迁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马尔康电力外送通道将被打通。

通信网络不再成为乡村与城市交流的阻隔。2017年来,马尔康市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和铁塔公司共投入资金11174万元,新建铁塔35座,铺设光缆1780皮长公里,消除无信号村16个,全市105个村完成了4G提升改造。

豪迈征程弹指一挥间。马尔康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战冲奋力冲刺不减速,好戏连台,高歌猛进,大步走在“走在民族地区前列”,碧水青山尽开笑颜。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6.1万勤劳智慧的马尔康儿女正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精心绣制脱贫攻坚美丽画卷 。马尔康追梦人们创造的下一个奇迹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