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调式、音律、曲式、节拍、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四土锅庄的音乐特征,还对四土锅庄的舞蹈旋律和表演程式作了详细叙述。

[关键词]四土锅庄 音乐特征

嘉绒,是嘉摩察瓦绒的简称。嘉绒地区,泛指墨尔多神山四周方圆数百公里的地方。这一带居住着能讲藏语嘉绒方言的人群,人们通常把这一人群叫嘉绒藏族。

以马尔康为中心(本部)的嘉绒地区,境内多高山峡谷,河流纵横、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产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礼仪厚重,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全地区民族文化风气盛行、艺术种类繁多,加之神秘的宗教文化四处可见,使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嘉绒锅庄(歌舞)就是这片神奇土地上绽放的一朵美丽山花。

锅庄,是指流行在这一地区民间的一种藏民族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传统歌舞。当地嘉绒方言把这种传统歌舞叫“达尔嘎”,汉语叫“锅庄”。其实是藏族民间传统歌舞“果卓”的异音化。这种舞蹈形式是围圈而跳,男女对唱齐唱,人数不限,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场面十分壮观。此舞在整个藏区都十分盛行。在嘉绒藏区流行此舞,人们通常叫嘉绒锅庄。另外,此舞因地名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如马尔康的“四土锅庄”、金川的“马奈锅庄”、理县的“五屯锅庄”、丹巴的“丹巴锅庄”、雅安的“硗碛锅庄”等。其中,尤以“四土锅庄”最富盛名。

锅庄(歌舞)形成独特,独树一帜,与“巴塘弦子、西藏踢踏、”并称三大歌舞,除了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大众喜爱外,还具形式丰富多样、舞风别致典雅、歌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独特、舞姿豪迈庄重、舞步敏捷多变等特点。

舞蹈动作,有踏步、扯步、下腰、下蹲、屈膝、含胸、顺摆、拉手、甩袖、搭肩、横跨等。

曲调音乐以马尔康的“四土锅庄”为例来简述:

1、四土锅庄(歌舞)的调式比较复杂,一般是以七声音阶,自然小调为主。以五声音阶为微调式羽调式为次,偶尔也能见到宫调式。在一首锅庄曲中,没有转调或调式交替的现象。音符上出现有#-4和b7,故形成了很特别的音乐旋律,音阶多为由低向高行进再转回低音。多十六音符和附点音符。

例中所见,除了上述的特点外,还可以看到曲调中另一个特点,即多次出现十六分音符音阶下行,而每个下行音阶中含有半音以及比半单高一点不到半音的音符#4,这一特点在其它藏族音乐中很难看到。

2、四土锅庄(歌舞)音乐的旋律音程跳动不大,旋律音程进行比较平稳,一般都是二度至三度音程中小跳。最大不过四度。多下滑音。如:

例中所见的“3”下滑音,实际上是一个变化音b3,但又比“b3”要高一点,又比本音“3”低一点,“6”音也同样如此。这种变化音在四土锅庄音乐中是常见。这一特点与锅庄舞步有密切的关系。

3、四土锅庄(歌舞)音乐的曲式比较简单,全曲一般只有两个或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每一首锅庄都是随着舞蹈的需要而不断进行反复,随着舞蹈的结束而结束。

4、四土锅庄(歌舞)音乐的节拍结构一般常见的有二拍子和散板。散板都出现在舞蹈的开始前。三拍子和四拍子的锅庄曲较少。有时,在一首锅庄曲中也出现混合节拍,但很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强音或有些舞蹈动作没有规律而构成的节拍变换。

5、四土锅庄(歌舞)音乐本身就是一首完整的民歌。它除为锅庄伴唱外,在日常的生活、劳动、恋爱和娱乐活动中常出现。用以表达人们的祝愿、赞美、颂扬、欢庆的心情。它可以作为一首具有思想内容的歌单独存在,这也是四土锅庄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通过以上五点的阐述,我认为四土锅庄音乐与其它藏族民间舞蹈音乐相比较,它们即有共性又有它们独特的个性。

四土锅庄音乐还受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方言、传统文化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在流传中不断的繁衍、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

四土锅庄(歌舞)又分大锅庄和小锅庄。嘉绒话叫“达尔嘎底”和“达尔嘎仁”。这两个类型的舞蹈在表演情绪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在音乐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大锅庄(达尔嘎底)的音乐及舞蹈主要表现祝愿和赞扬,属颂扬性舞蹈。在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的专利品。舞蹈动作缓慢,动作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礼仪性舞蹈风格。

1、旋律进行缓慢,强弱起伏较大,多前拍弱、后拍强。

2、在舞蹈开始前,用自由的散板引出整个锅庄曲的旋律,舞蹈开始进入有规律的节拍,情绪温柔而高昂。

3、下滑音为十六音符的音阶下行较多,节拍一般固定为二拍子。如:

小锅庄(达尔嘎仁)的舞蹈音乐,主要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等内容。是属情趣性舞蹈,舞蹈旋律激烈,动作节拍活泼生动,情绪豪放而又抒情,形式多样化,主要以对歌对舞形式为主。其锅庄音乐与“达尔嘎底”有着某些方面的共性外,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征。

1、由较慢的旋律进行逐渐加快,使整个锅庄曲随着舞蹈由平缓逐渐达到高潮,气氛层次清晰。

2、每一首不同的锅庄曲在调式和节拍上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3、附点音符出现较多,节奏明快而规范强弱音的感觉突出。

4、旋律流畅、力度较强、刚中有柔。如:

土锅庄(舞蹈)的音乐特点和舞蹈旋律外,跳大小锅庄的表演形式也值得一提。

跳大锅庄(舞蹈)时,开头要举行隆重的“开坛仪式”:在选定的场院中央,放上几坛青稞酒,坛口上放有一条洁白的哈达以示吉祥。在坛口插入几根细竹通心做的吸酒杆,请出德高望重的老人(男性)开坛。老人口念颂词,其内容多为歌颂统治者的功劳,歌颂家乡山川富饶美丽、人民勤劳善良,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内容。同时老人用吸酒杆从坛中取出数粒青稞粒抛向天空三次,以示敬天地神灵。开坛宣告结束。这种古老而神圣的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跳大锅庄(歌舞)时,有固定的程序,开头必须跳吉祥锅庄《什登布尔证》,中间跳各种赞美性内容的锅庄,结尾时跳祝福锅庄《扎西德勒》,这种前后有固定程序的跳法也一直流行至今。跳时,由一领舞者(男性)手持串铃(一种民间乐器)在有节奏的响声中由数十个男女舞者组成的队伍,男前女后在歌声中围圈缓缓起舞……晚上跳时,场院中必须要燃起篝火。

大锅庄(歌舞)跳到一定的时候,领舞者可以更换,在交换位置和串铃后,锅庄继续开始,舞步由慢到快直到高潮……结束时,舞步由快到慢最后回到原速,舞队也由顺时针方向变成数圈后,领舞者从舞圈的圆心中反时针方向旋转起舞,由数圈变成一个大圆圈后,大锅庄宣告结束。

小锅庄,形式十分自由,不择扬地,不拘格式,着装不论,有圈形,有排行,有男领舞者也有女领舞者。男者手拿串铃,女者手拿一张花帕,在串铃声中手舞花帕对歌起舞。

马尔康地区还流行一种新编锅庄舞,是解放以后创作出来的一批保留锅庄(歌舞)形态,增加新的歌词内容,新的音乐元素,新的舞蹈动作,现代化了的锅庄(歌舞)。曾经由四川西南民族学院的藏族学员们集嘉绒、康巴、安多、青海等藏区民间舞蹈元素创编了一套歌颂党、歌颂民族大团结、歌颂解放后人民的新生活新气象的流行锅庄,在藏区广为流传。还有由阿坝州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们创编的《阿坝藏羌锅庄》集影碟,其内容和形式更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体现民族团结的智慧结晶。每当晚饭后,当地的各族群众成群结对地走到文化宫广场,排起队扯起圈,在悠扬的锅庄音乐中翩翩起舞……跳舞的人群越集越多,圆圈越围越大,歌声舞步声,越唱越跳越响亮,一直到华灯初放,人们还余兴未尽,这已成为马尔康地区的一大景观。

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温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显现。当民族文化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展现时,人类的历史发展改变、文明进步、无不张扬着民族文化的瑰丽和作用。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风格,故构筑成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百花园。愿“锅庄”这朵美丽的山花在民族文化百花园中越开越艳,绽放它更加诱人的芳香。


[作者简介]

余斌:女,原马尔康县政协副主席,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嘉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