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县召开这次关于“嘉绒锅庄”的研讨会,是一次挖掘、抢救、弘扬“嘉绒锅庄”的大举措、大壮举。会议给了我一个发言的机会,甚为荣幸。可惜,我才疏学浅,阅历太少,对文艺,尤其是戏剧、曲艺、歌舞,我是一窍不通。好在马尔康人杰地灵,早有不少民族文化工作者,他们做了很多很多的田园作业工作,像华尔旦、杨东方、若拉、张昌富等,他们对我的启示和帮助很大。特别是为了抢救“嘉绒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的若拉。他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我们去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今天的发言标题,定为“来自嘉绒锅庄故里的报告”,也就是他们的报告,是我把他们的工作,经我查阅了部份文献、史籍的映证,在这里揉合后,讲点立场、观点和开发意见。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的教正、指导。

一、嘉绒藏族与嘉绒锅庄考

对于“嘉绒”和“嘉绒藏族”的名称,在座各位,比我还清楚。嘉绒,是地名,是一条地域性的地名,始于唐代。唐代,四川西部有八个大部落,史载称之为“西山八国”。其中嘉良夷、附国、东女国所辖的地域,就是今天的“四土”、大小金川流域、米亚罗、杂谷脑等地区。东女国,兴起于隋唐之际,属嘉良夷诸部之一。《新唐书·东女国传》载:“(东女国)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其王所居康延川。中有弱(若)水,用牛皮船以渡。”这里所记载的东女国地界正是今天的马尔康和金川地区。当今学术界认为,东女国与“嘉绒”由来相关,也是不无道理的。

据经典、传说、藏文献、特别是《安多政教史》的记载,“嘉绒”一名,是“琼部地区的噶曲、纳西、赛曲及其东北方的索曲、那曲,还有嘉敦、嘉热、边坝等地的河流汇合后,流向嘉裕桥的河流,原称俄曲......”这里所谓“琼部地区”,是指吐蕃东进时,西藏琼部地区来的兵所驻扎之地,即今马尔康地区。这里的“俄曲”就是嘉绒地区人们传谕的“嘉摩俄曲”,这些汇入“嘉摩俄曲”的上游各支流,多在马尔康县境内汇合为三大河流(梭磨河、脚木足河、杜柯河),流经“四土”而汇入“嘉摩俄曲”的。这里的一座主要大山名叫“嘉摩墨尔多”神山。在“嘉摩墨尔多”神山周围的千里河谷沃野中,有64座大山,1500座小山的广袤大地,被称之为“嘉摩察瓦绒”地区,也就是墨尔多神山周围温暖的农区之意。由于部落势力分布,先后又都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和领导,受封为长官司、安抚司、宣慰司(武备强大者,授给宣慰使司职),民间称之为“土司”。“嘉绒”地区,自元朝至清乾隆年间,在这里先后册封了十八个土司。这就是“嘉绒”地名的由来,在这一地区的藏人,自民国年间,在官方文献中,出现“嘉绒藏人”或“嘉绒藏族”的称谓至今。

自隋唐时起,嘉绒地区就有了自己的戏剧(傩戏)、歌舞(傩戏,后发展成为锅庄),这些早在唐、宋、元、明、清的文献中,都多有记载。例如在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嘉绒地区的各部落,为了庆贺宫殿落成,就在雍忠拉顶寺(广法寺),由法师赞巴兰卡抽调各地最优秀的歌舞演员组建了“嘉绒陆嘎尔巴”(即戏剧团)和“达尔嘎巴”(锅庄舞班),进行了登台演出。自此后,每年冬春大庙会时。十八土司都要派出演出队,到寺中去庆典祝贺,演傩戏和跳“锅庄舞”。

后来,各土司上京朝贡。还在宫中为皇帝表演“跳锅庄”。在清同治《理番厅志》和《保县志》以及在《金川案》(真部)、《章谷屯志略》、《北史》、《隋书》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党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关外冠诸夷,‘一官三妇’齐朝贡,唐相筹边重四维。”在这段记述的句尾部的附注中,写道:“即指四土司皆入贡,三土司是土妇袭职。”另有记载,土司朝贡时,往往是“夷俗每逢喜庆;辄跳歌(锅)庄……”,还有“诸部落不仅好歌舞、鼓簧、吹长角……”的记述。在《清史稿》中,嘉绒锅庄还成了宫廷舞,那时由两征金川时,被扣押在今北京香山的人质们定期进宫为皇帝专门演唱和表演的。

嘉绒锅庄,唱、跳的内容极为广泛,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思想、理念、感情、追求,包括喜、怒、哀、思都有表演的内容和题材。例如在丧葬仪式上,都有专门的“牟甲舞”。古书记载:“夷人称其舞叫‘达尔嘎’,带有浓郁的宗教礼仪、习俗……至今尚存。”这也就是嘉绒话称的“锅庄”。

梭磨土司第九代和第十代(若尔玛木初、三郎卓玛),分别在乾隆、嘉庆年间执政,在每年的毛儿盖庙会上,若尔玛木初还亲自率领锅庄队,前去欢迎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的到来和主持法会。在嘉木样第二世时,她还亲自领队“跳锅庄”。“锅庄词”也是她亲自用藏文书写的。嘉木样大师很是惊奇,十分佩服,赞誉这位才华超凡的女土司,并说:“毛尔盖寺庙,今后就望你多多关照了。尤其是你的诗词、书法、文化知识……。”

嘉木样活佛请女土司将“嘉绒锅庄”的词书写在寺庙的墙壁上。他告诫众僧,不仅要学她的诗词风格,还要学习她的书法。后来,三郎卓玛去毛尔盖参加庆典时,嘉木样活佛还带领着她,专门去看珍藏在寺中的前女土司的书法、诗歌,赞叹不绝。

嘉绒锅庄在近现代史上,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等因素,曾受到过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乾隆两度征剿金川和对杂谷苍旺土司灭族之后,两金川和杂谷地区被视为“反民”区,实行“改土归流”或“改土设屯”制。尽管“锅庄舞”,还存在于边远荒凉的深山僻寨中,但由于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心理,当地百姓将其“锅庄词”和固定的程式,都作了修改,充满了激昂、反抗的仇恨情绪,当官方发现他们用跳“锅庄舞”,来歌颂他们的土司,咒骂皇帝时,就下令他们禁唱歌,禁跳锅庄。嘉绒地区只有“四土”地区,未受冲击和被取缔,仍保持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嘉绒锅庄”的原汁原味,是正宗脉络传承。“四土”的语言,后来也被称之为是“嘉绒地区”的“官话”,即通用语言。“四土锅庄”,也就成为了“嘉绒锅庄”的正统传承的“宗脉”。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松理茂懋汶靖屯治督办公署”的督办谢培君前来四土地区考察时,人们欢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跳锅庄、唱藏戏、喝咂酒、载歌载舞、大庆大贺。谢见后高兴极了,就挥笔写下了不少有关锅庄、咂酒、风土、人情的诗词。其中有诗的末句是“民盼我来其苏”。意指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新制度国家,使边远僻壤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都已苏醒拥护新政权,推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出现了梭磨土司地区“来苏沟”地名的由来,它又正是源自于“咂酒”和“锅庄”的产物。

根据“嘉绒锅庄”的传承史调查,并综合其各种史据的映证,“嘉绒锅庄”产生于隋唐时代,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有专人组织,是带有原始自然崇拜和敬仰的歌舞形式。其音乐有序例、层次,有固定形式、内容,也有不断创作的新内容的相融和改进的形式掺入与结合,是有首有尾,有固定程式的传统舞曲。我认为马尔康是“嘉绒锅庄”的故乡,是成立的。而且只有马尔康的“嘉绒锅庄”,才具有最原始,最传统的历史“宗脉性”,这是无可置疑的。

“嘉绒锅庄”,嘉绒藏话称“达尔嘎”。舞蹈动律别具风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有张有驰、松紧相间,从而丰富了舞蹈的动律。由于嘉绒藏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民族间的相互长期交往,受异文化的冲突、充实,嘉绒锅庄的内容种类繁多、有浓厚的生活生产特色。嘉绒藏族勤劳、勇敢、朴实、善良,从而又形成嘉绒锅庄具有歌颂真善美、热爱家乡、歌唱劳动、赞美英雄的特点。

像《斯宁干秦朗》,就是典型的赞美家乡的美丽山水,表达青年男女间的深厚情谊。《沙尔普吉》是歌唱狩猎归来的喜悦,手执兵器展示猎人勇敢和机智,舞步节奏快捷、气势磅礴。《岗格喇嘛》是对违规犯戒喇嘛的幽默讽刺,从而表现出歌颂真善美、厌恶假恶丑行为的道德风范观。《卡斯达温》是梭磨土司地区的一种带有宗教祭祀的舞蹈,最具有原始风韵,现代称之为“铠甲舞”。《哈玛》意为神兵舞,是歌颂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是为他派来的神兵而唱跳的,是带兵器的锅庄舞。《龚扎达尔尼查错》是自娱性舞蹈,表示人们之间相互礼让,互相赞美,倾述情谊的歌舞。锅庄的歌词是由劳动人民不断从生产、生活中创作而来,种类颇多,针对极广。清史文献中有记为:“所歌舞种,数十百种”,“含浓郁宗教色彩,赞美乡土人情,以欢乐趣笑,表现有动物形象,来形容劳动与斗争,四大种类,若干分支小类………”

嘉绒锅庄的基本动律,也随其表现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身体的前俯较少,而向上的动律却特别强,例如向上的颤膝、双脚交叉踏跳等等。基本步伐里,出现有大量的朝正反方向行走跳起的舞步,及其表演上的对称性动作。在起舞的步伐和踢踏的速度上,由慢而快随其渐至激昂,由低声向高声层层升级歌唱,最后达到狂歌狂舞,在高亢的“喂!委!”或“哦哦!哦呀!”的吼声中结束,并围着咂酒坛畅饮。

二、嘉绒锅庄,是扎根在民族心理的民族文化〖HT4"SS〗

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一部分获奖小说或电影、电视剧。我们看一遍,或多看两遍,就有满足之感。而我们常常看到在山寨里,每逢节庆,全寨人在火堆旁,围着一坛“咂酒”,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的“跳锅庄”,它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呢?

我看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它产生和植根于这个民族的具体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具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意识感情。因为“民族心理”是历史的,“社会心理”是阶级的。“民族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发展的集中表现。所以,我曾讲过:“作为代表一个民族根本特征的文化消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这一点,从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的满民族史来研究,是最有说服力的。请问满文化的原型今何在?只有在新疆相邻阿富汗的一个偏僻山村中,那是清代边防旗人军队的驻扎地,却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满文化的化石标本。

我们的“嘉绒锅庄”,是根植于嘉绒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花草“有根”,是扎在土里后,方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做人“有德”,是要把根扎在“心中”,才能涵容万物,见地宽广,是非分明,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这个扎在民族心理的文化,由此而产生出的民族心理和意识,是具有坚不可摧的根基和力量。因为,它是这个民族心理最基础、最本质、最具特色和根本象征的东西。它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势力,是相对稳定和坚固的,它体现着一个民族心理素质的意识,是不可抗击得了的势力。

三、开发资源,更好地发掘传承嘉绒锅庄〖HT4"SS〗

传统文化,是民族心理素质的体现和存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识的体现。从而传统文化,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民族性,因为它的产生,是来自于本民族生活的实践中,具有历史的再现和展示民族的意识和感情,群众基础牢实,是它积极和优秀之处。其二是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必然有些惰性和消极的东西存在,若不进行“进化”处置,她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自生自灭。这也像宗教一样,若一种宗教,老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只有自然消亡,因为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凡属文化,它都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是社会的产物,必然随其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相适应,才能存在、发展、实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第一,继承发扬,是一种改革。

这种“改革”,是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必然是多民族成份组成的文化。一种民族的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识,而这种单一的“民族意识”,若能上升为“国家意识”,那就是国家民族兴旺的象征和希望。反之,它必是狭隘和惰性的民族。

只有改革才有进步,这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改革,是随着环境、对象、时代的不同,而求适应的一种改进。例如李白清的说书,在省内来说,他的川味十足,无可挑剔,是上乘的。可是,把他搬上中央电视台去,面对更大的世界,走个“普通话”说出来,就变成一个“怪物”了。《王保长新传》正做着“川普”的试验,我认为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优秀的乡土文化,走出去,推向世界。我们的“嘉绒锅庄”,要有这个眼光和气魄,在老祖宗的模型中,印制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彩色画卷来。这就要我们把眼光投向更高,看得更宽和更远一些,要从山寨走出山沟,要从马尔康走向世界。

这种改革,会遇上文化的冲突,它不是新旧文化争夺空间,而是我们如何用新的包装去打扮传统的优秀文化。所以,我主张给“嘉绒锅庄”,进行画眉、粉脸、着色、修饰,既保持她原汁原味的旧貌,又要展示她未曾露出的美丽和内涵姿容。这就要从形式到内容的主题上去挖掘、继承、创作。

第二,        发掘开发,摆正关系。

发掘者不等于是考证研究者、开发者,没有研究者的价值“定位”,也没有市场调查,就是盲目的。我们既然发掘出来了“嘉绒锅庄”,就要下意识地去深入研究它的历史、发展 、艺术、生活的价值定位。研究她代表的民族精神、反映的民族意识的内容和涵盖面的价值定位。从而来确定它的开发价值和方向、内容与形式。这样做,我认为可以克服我们的盲目性,增进和树立我们的坚定和开发中的持续性和开拓性。

在发掘研究中,我认为应抓住“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传统性”,以及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土司制度和文化,多方面拓展开去研究她的的历史与现状。马尔康是藏传佛教,弘法在于此的地方。不要忘记了毗卢遮那、叶扎娘布、查柯·阿旺扎巴等,都出生或弘业于我们县境内,这里,又是古代仅次于松州的“茶马互市”重镇之地,是嘉绒藏区土司集中地。邓子琴教授诗“白马羊峒部落多,十四嘉绒大渡河”中,就有四个土司在马尔康县境内,他们中有的权势和辖地,曾管理至今天的青海省的果洛州和我州草地各县,而且是未曾受到“改土归流”冲击的土司地区,也是寺庙商、回汉商,三商交合的川、甘、青三省近代史上的繁华市场地,又是红军过雪山草地建立过革命根据地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研”之对象,“究”至内容,“开”之资源,“发”之前景。

第三、打好品牌决胜千里。

当今世界,步入了信息时代,地球也变得小了,人类的交往距离,也缩短了。这更进一步的证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是科学技术,而留下社会意识沉淀的是文化与宗教信仰。要把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推向世界去,就必须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广而告之,才能推销得了你自己。

销售的效果,就要看你所售出货物的质量,一旦被消费者公认了,你的品牌就被承认和打出去了;尔后,就不愁顾主不上门。

我认为,我们的“嘉绒锅庄”,也还存在一个如何打好品牌的问题。在这点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对“香格里拉”这个品牌的争得和注册上,是不惜花了功夫和代价的,从设计、包装,都是去动了脑筋的。在那一年的春节,州委书记、州长,都没回家,在沿海、东南亚打广告、搞宣传。

最后,他们从邻近的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的故乡,把香格里拉请去了迪庆挂职,而今迁移定居下来不走了。我们是“嘉绒锅庄”的故乡,更应保护她,打好这一品牌和广告,保护好她的信誉。

以上是我的拙见和建议,仅作为一个研究嘉绒藏族历史、热爱“嘉绒锅庄”、热爱嘉绒文化、热爱“嘉绒锅庄”故乡马尔康的人的一片真诚和心愿。

在此,我祝愿“嘉绒锅庄”,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沃土中,更加茁状地成长,并走出山旮旯,走向世界去,展示出嘉绒藏族的英姿和优秀、灿烂的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结识上更多的朋友!

[作者简介]李茂又名雀丹,藏族,大学本科, 硕士、编审、教授、研究员等。现退休在成都。长期从事民族、民俗、宗教、方志、历史、地名学科的研究,以及民间文学整理等工作。出版有专著(含国家、省级出版社和内刊)24篇、部。约一千余万字。先后被国家、省、州评为一等奖和社科项目奖等。除此整理民间文学、创作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发表在全国、省、地区刊物,报纸上近200篇,约一百万字。曾有多篇被评为全国、省、州优秀而获嘉奖。以先进观念和创新意识对藏族史、宗教观念、民族意识、民族关系和经济建设、反分裂维护统一的论著和文章近120篇、部,约八十万字。